“我想和刘大哥建立一种长久的连接。如果他在北京博大策略,我希望能和他见面聊天,如果他回到了河南,我也会在每年某个时候问候他。”6月27日,远在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原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,很笃定地告诉大象新闻记者。
6月25日,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的公益人、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上,衣着朴素、面容朴实的河南濮阳籍建筑工刘诗利,也就是陈行甲口中的“刘大哥”引起了陈行甲的关注。
“老哥,你是我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。”陈行甲主动为刘诗利签名赠书,还写下电话号码,请刘诗利给他发信息联系。
“他(刘诗利)就是我最渴望获得认可的读者,它直接和我写作的根本目的发生了连接。”陈行甲向大象新闻记者表示,这种连接超越了书本本身。
“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”,陈行甲赠书六旬河南读者
6月27日,大象新闻记者联系到这位河南濮阳老乡——59岁的刘诗利,“已经联系过忙碌的陈行甲老师,还加了微信。”
初中毕业的刘诗利,曾在村里小学当过几年民办教师。由于妻子在家里务农,家里又有两个孩子,生活压力也大。1996年,刘诗利辞去了老师的工作,在种庄稼的同时也陆陆续续开始出去打点儿零工。
今年麦收结束后博大策略,刘诗利来到北京,在马驹桥劳务市场附近等活儿干。在北京住小旅馆的刘诗利,有时闲了就抽空去书店看书。
当天,他来书店看书,无意中看到陈行甲的签售会,“我看好多人排队,以前也曾看过陈老师的书,所以当时也想买一本回去看。”
让刘诗利没想到的是,陈行甲不但亲自赠送他一本书签名的书外,还给他留下了电话号码。
在陈行甲赠送刘诗利《在峡江的转弯处》的这本书上,陈行甲写道:敬赠刘诗利,谢谢大哥,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。”
“陈行甲老师说这段时间比较忙,等忙完回到北京,约着见面聊聊。”刘诗利说,陈行甲给自己签名送书的事,让他觉得很温暖,也很感激,也因为这次没花钱拿到了书,觉得有点过意不去。
“多学知识对我打工也有帮助,能把活干得更好。”
对于未来的规划,刘诗利告诉大象新闻记者,尽管他现在只是在工地打零工,但还会继续坚持读书学习,多掌握一些技术,能把活干得更好。“现在的生活好多了,我想多看看书,多学技能,多赚点儿钱。”刘诗利笑着说道。
“他就是我最渴望获得认可的读者”博大策略
“我们有时候会陷入一个误区,觉得写作和阅读是某一个圈子的事,是‘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’的优雅游戏。如果真是那样,文学就失去了它最根本的重量,变成了一种轻飘飘的、附庸风雅的自我吟唱。”
来自专业领域的认可固然让人受宠若惊,但刘诗利的出现,让陈行甲觉得“像一道光,瞬间穿透了所有这些虚饰。”
陈行甲觉得,伴随着他写作念头最初出现的,就是像刘诗利这样的面孔。
“这些面孔,是那些在生活中负重前行,却依然心怀炙热与良善的普通人;是那些在尘土中劳作,却依然对知识和远方抱有最朴素渴望的灵魂。”
陈行甲用了像诗一样的话语形容了他和刘诗利的这次偶然相遇。
“无法触动像刘大哥(刘诗利)这样的人,无法为他们的生活带去一点光,自己的书写是不完整的,还需要再努力。”
陈行甲描述了这样的场景,当刘诗利站在那里,用他那双真诚的眼睛望着自己,“我的写作完成了一次最重要的确认。”
“他,就是我最渴望获得认可的读者。这份褒奖,比任何奖项都更重,因为它直接和我写作的根本目的发生了连接。这不是一个理性的判断,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和肯定。”
尽管刘诗利只是一名打工者,但陈行甲却并不觉得他们之间有“差距”,“因为他让我感到亲近。我看到的,就是一个想读书、爱读书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。我很想认识他这样的朋友。”
“刘大哥的出现,是生活馈赠给我的一份厚礼。我希望能把这份馈赠,用更长久、更真诚的友谊,传递下去。”陈行甲如是说。
来源 | 大象新闻记者 李玮 伦帅省监制 | 李金锋 李洁敏主编 | 彭丹编辑 | 杜卉象象留言有奖活动来啦!(每周好礼:小象玩偶、大象文创袋、象象定制笔记本,三选一)
获奖名额:最有态度奖:当周留言总数前5名
金句达人奖:当周精选留言条数前5名人气爆棚奖:当周单条留言点赞数前5名
参与方式:1.关注本公众号,确保留言资格;2.在当周任意推文评论区留言,内容需符合平台规范;3.邀请好友为你的留言点赞,提升获奖概率。
结果公布:每周一获奖名单将在公众号菜单栏“热门”——“本周获奖”中公布,中奖者需在48小时内私信联系客服领取,逾期视为放弃。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